佛教中與娑婆世界有大因緣的,除了本師釋迦佛,還有觀音菩薩與地藏菩薩,因此這三尊也稱為娑婆三聖,這組合也具有表法之義,佛法由釋迦佛宣說,所以代表智慧,而觀音菩薩為大悲,地藏菩薩為大願,而三者最重要的,則是智慧。
慈悲與願力,都需要有智慧作為引導,正如佛子行三十七頌中云:
無慧善導前五度
正等覺佛不能成
故具方便離三輪
修智慧是佛子行
菩薩修六度萬行,需有智慧為前導,才能達到三輪體空,不然善行雖有善報,但並非出世的資糧,反而會成為輪迴的柴火,火燒對地方能增加福報,燒錯就是更廣大的惡業,所以先有釋迦佛宣說智慧,才有觀音與地藏菩薩的慈悲與大願,這也是一種循序漸進的次第。
有時人世間的人情世故,或許八面玲瓏,能左右逢源,借力使力,但這些世間因緣是隨時變化的,若自己沒有改變,正如玉佛所言:
無常到終一清算
結秤屆時又一頭
世間善行就如同水中採蓮,採蓮心濁未見真,縱然身染蓮香,但終非出淤泥而不染的蓮花,出淤不染需要智慧,利益眾生也是如此,不然用人情世故的計算來當成利益眾生的手法,算盤打的劈啪響,騙人可能可以,騙鬼神行不通,但最後騙到的可能是自己。
其實佛子行三十七頌可說是入菩薩行論的精華,"入菩薩行論"中云:
{所有世間樂,悉從利他生。一切世間苦,咸由自利成。}
但前提是,在利他之前,知見是否正確,誠如祖師所言:
道,體也;緣、智,用也。有其體而缺其用,尚可為之,但化權不周、事儀不備耳。使道體既虧便無異無算,雖緣與智,亦奚為哉?或體用並缺,而冒焉居之,曰因曰果,寧無慊於中乎?
#娑婆三聖 #入菩薩行論 #佛子行三十七頌 #地藏菩薩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