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

造論

在中云:  問曰:修多羅中具有此法,何須重說?  答曰:修多羅中雖有此法,以眾生根行不等、受解緣別。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,能說之人色心業勝,圓音一演異類等解,則不須論。
天習念真至善道
官益求精實據證

佛教有經律論三藏,論由經文而來,既然經文已有,為何祖師還要造論?

在大乘起信論中云:

問曰:修多羅中具有此法,何須重說?

答曰:修多羅中雖有此法,以眾生根行不等、受解緣別。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,能說之人色心業勝,圓音一演異類等解,則不須論。


若如來滅後,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;或有眾生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;或有眾生無自心力因於廣論而得解者;自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,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。


如是此論,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,應說此論。


簡單來說,就是一樣米養百樣人,每個人的眼界根器,知識認知都不相同,經文眾多,但並非每個人都能全部閱讀,也造成了認知上的差異,所以為了減少這樣的問題,避免以管窺天,祖師造論將經文中的次第整理彙整,讓後世之人能有系統的學習。


不過論本身是祖師的著作,不同於經典為聖教量,所以有時不同的論典本身也有不同的解讀方向與重點,加上佛法由印度傳入中國,需要翻譯的緣故,在學術上也有不同的看法。


但這些不同的看法,對於修持並沒有影響,這也是學術與實修上的不同,正如上面說到的一樣米養百樣人,有系統性的次第引導,才是最重要的學習模式,有些人以神蹟而生信,有些人以義理而生信,兩者並不相悖,而能互證,好比這修持方式,隨因緣而變化,有些人喜歡誦經,有些人喜歡抄經,也有人喜歡閱讀,而這些方式都是熟悉經文義理的方法。


讀論的好處,就是能在一部論中,同時看到許多經典的道理,而且還是整理好的,從井底之蛙,馬上變成海中之魚,沒有一眼看盡的天,只有讀不完的書海典籍,好論典必須讀啊!!!

#大乘起信論 #三量 #次第 #經律論 #井底之蛙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