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

歷試五魔

​有一人撫掌笑曰:吾雲房也,吾嘗歎仙才難得,人之塵心難滅。吾之求人向道,甚於人欲求我也。故五試汝,子皆不動心,然可以教子。但功行未完,今且授汝鍊黃白祕方,可以濟物利人,待汝功行滿,吾來度子。


嗯.......如此如此,這般這般!!

​武鏡明月思故里
財老衣錦告鄉還
躬身作揖神佛人
三才丕變禮教全

​有一人撫掌笑曰:吾雲房也,吾嘗歎仙才難得,人之塵心難滅。吾之求人向道,甚於人欲求我也。故五試汝,子皆不動心,然可以教子。但功行未完,今且授汝鍊黃白祕方,可以濟物利人,待汝功行滿,吾來度子。

​帝君日:得燒鍊口訣。復問如此則鍊成,將久有變異乎。蕾買房日:三千年後還本質。帝君愀然日:如此則必誤三千年後人也,某不願為也。

雲房日:子心如此,三千八百功行成,悉在此矣。
#南爺公 #呂仙祖 #歷試五魔 #純陽帝君神化妙通紀


修道與卜卦

前幾天有網友留言問銀子,說他卜了一卦,想問修佛好,還是修道好?
前幾天有網友留言問銀子,說他卜了一卦,想問修佛好,還是修道好?

雖然銀子我是麻瓜,不過對於古籍的興趣,還是大概涉略了些卦文,就分享了一些愚見,比起佛道之擇,想來老師才是最重要的,畢竟好的老師帶你多看書,壞的老師讓你都是輸,輸在人生起跑點,還能後來居上,輸在觀念錯誤,那可能會多繞一圈。

說到這個看書,如果沒有目標,那南爺公的鸞文,倒是很好的書單,三天一篇的鸞文,幾乎都是看不完的內容,雖然有人說鸞文看起來都是風花雪月,然而人生不也是如此,是風花雪月,抑或廣長舌與清淨身,都在心念的不同罷了。

沒事多看書,多看書沒事,不然也可以跟經書蟲一樣,用啃的!!

#經書蟲 #鸞文 #卦 

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

萎花中諸佛,眾蜂中美蜜,  皮糩等中實,糞穢中真金,  地中珍寶藏,諸果子中芽,  朽故弊壞衣,纏裹真金像,  貧賤醜陋女,懷轉輪聖王,  焦黑泥模中,有上妙寶像。  眾生貪瞋癡,妄想煩惱等,  塵勞諸垢中,皆有如來藏。  花蜂糩糞穢,地果故弊衣,  貧賤女泥模,煩惱垢相似。  佛蜜實真金,寶牙金像王,  上妙寶像等,如來藏相似。

萎花中諸佛,眾蜂中美蜜,

皮糩等中實,糞穢中真金,

地中珍寶藏,諸果子中芽,

朽故弊壞衣,纏裹真金像,

貧賤醜陋女,懷轉輪聖王,

焦黑泥模中,有上妙寶像。

眾生貪瞋癡,妄想煩惱等,

塵勞諸垢中,皆有如來藏。

花蜂糩糞穢,地果故弊衣,

貧賤女泥模,煩惱垢相似。

佛蜜實真金,寶牙金像王,

上妙寶像等,如來藏相似。


#究竟一乘寶性論 #無量煩惱所纏品第六 #佛性 #染淨

施食之鼻祖

殊不知施食一法。根於世尊作婆羅門時。曾於觀世音菩薩處。受無量威德自在光明陀羅尼法。能變少食普週法界。夫如是。則觀音是施食之鼻祖也。
殊不知施食一法。根於世尊作婆羅門時。曾於觀世音菩薩處。受無量威德自在光明陀羅尼法。能變少食普週法界。夫如是。則觀音是施食之鼻祖也。

今吾本具縛凡夫。不憑聖功而自作觀音。必難乎其為有濟矣。究理言之。我與觀音實無殊別也。觀音是我本體。𠶹哩字是我本具。故慢之一字。即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之旨。

~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

#施食 #觀音 #修設瑜伽集要施食壇儀 #香 #佛

神明讀書會


說到武財公的真經,經名是金龍如意玄壇真經,說起來這經名也是總綱,金者除了表徵五行之金,也是黃金之義,黃金是人世間的通用貨幣,還有個更重要的特性,就是通而不應,所謂的通說的即是通電,而不應就是不起變化,這個特性其實就跟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有許多相通之處。

說到武財公的真經,經名是金龍如意玄壇真經,說起來這經名也是總綱,金者除了表徵五行之金,也是黃金之義,黃金是人世間的通用貨幣,還有個更重要的特性,就是通而不應,所謂的通說的即是通電,而不應就是不起變化,這個特性其實就跟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有許多相通之處。



之前跟朋友聊到以前的鸞堂,並非只有三才,還有其他人員組成,這次剛好拍到這個告示牌,裡面就有一些組織人員的職務。

其實銀子一直覺得鸞堂就像是讀書會,只是題目不是書本,而主持者變成神明,由神明主持的讀書會,聽起來很酷,但事實卻相反,也導致鸞堂越來越少,畢竟人的祈求大部分都不是為了超凡入聖,而是解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與煩惱。

但煩惱本身不就是因為缺乏智慧導致,正所謂書到用時方恨少,所以鸞文中包含的經典很多,像是這兩天到寒舍賜福的武財公,武德脈承早期也有降下武德真經傳世,近年也有白玉佛的經典,而真經包含的經典就非常多,連古時的神話鬼怪小說也有。

小說雖然是小說,不過也是人生的縮影,當真實環境不允許說真話時,鄉野鄙夫的野人獻曝,就是一種最好的管道,畢竟庄腳人見識少,常常大驚小怪,也就不會特別引起注意,但流傳狀態卻很好,畢竟八卦很難研究,但八卦人人愛聽。


說到武財公的真經,經名是金龍如意玄壇真經,說起來這經名也是總綱,金者除了表徵五行之金,也是黃金之義,黃金是人世間的通用貨幣,還有個更重要的特性,就是通而不應,所謂的通說的即是通電,而不應就是不起變化,這個特性其實就跟金剛經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,有許多相通之處。


以前的乩鸞也有人稱為金子,除了代表稀有性之外,更深層的含意,即是這通而不應,作為媒介,能通但不能應,畢竟如果參雜個人主觀意識,那就會影響後續的變化,而有時其他的職務,也是為了避免這樣的問題,更能負擔其他的事務,運作上就能更順暢。


#鸞 #三才 #武德真經 #武財公 #金龍如意





近廟欺神

順天意。抱佛心。理天機。開玄竅。得三寶。悟真傳。有覺生。茫茫死。諸凡生。只聞道。不行路。不上路。沒牽連。一線牽。生死門
果報現前空
定性了緣因

常言近廟欺神,不過近廟欺神是因緣未具足,而近神欺理就比較麻煩一點,六祖壇經行由品中云:有情來下種,因地果還生,好比這扶鸞鸞詩,大多以勸善為主,說的也是行善布施積德之理,雖然道理真切,但聽久了就容易生慢心,慢心一生就像在種子跟土壤間隔了一層塑膠布,雖然無限接近,但也發不了芽。

而因果本身也是如此,正如之前文章中說到的廿六刀王麻子,果報來了閃躲不了,但能知曉因緣的緣起,就有轉化的方法,所謂的行善布施積德之理,就是一種轉化,就如同塑膠布般,將惡因隔離起來,縱然因能成果,但助緣少則惡果也不會太大。

神前祈求,免不了人世間的名利,菩薩畏因眾生畏果,但相對的能了緣因,名利是善果,那就從善因開始創造,真經云:

順天意。抱佛心。理天機。開玄竅。得三寶。悟真傳。有覺生。茫茫死。諸凡生。只聞道。不行路。不上路。沒牽連。一線牽。生死門

不上路沒牽連就如隔了一層塑膠布,神蹟再多也只是神蹟,而非教化。

話說今天第一次見到武願行善團武財公,感恩武財公蒞臨寒舍,降爐賜福。

#天官武財神 #武德真經 #武願 #有願





2025年8月20日 星期三

聖木。水火風

海瓊白真人語錄”中云:  夫人身中有內三寶,日精氣神是也。神是主,精氣是客。吾是主,金童玉女是客。所言神女三千六百,及乎三萬六千神者,此皆精氣所化。今人心猿意馬,一日千里,又況精衰於淫?氣竭於嗔。


提到聖木,並非東方薰香慣用的香材,二十年前剛接觸時,還都是複方使用,用於水晶淨化。

淨化基本不離水火風,而水火風套用在香材特性,也滿適用的,若是要用玄學來說,海瓊白真人語錄”中云:

夫人身中有內三寶,日精氣神是也。神是主,精氣是客。吾是主,金童玉女是客。所言神女三千六百,及乎三萬六千神者,此皆精氣所化。今人心猿意馬,一日千里,又況精衰於淫?氣竭於嗔。

更且眼隨色轉,耳被聲瞞,所益於己者幾何,而所喪者不可勝言也。曾不知神光外散,氣力四馳,既精氣不存,而欲金童玉女在左右,可乎?萬神一神也,萬氣一氣也,以一而生萬,攝萬而歸一,皆在我之神也。

所以淨化是作用在物,或是作用在人,也是頗為有趣的議題。

2025年8月19日 星期二

占卜與易經

漢傳佛教有地藏占察法,不過這並非純粹的占卜之術,而藏傳佛教則比較多,相對常見的有吉祥天母,文殊菩薩與觀音等三種,但吉祥天母法的前行條件比較嚴苛,而文殊與觀音相對簡單,但也有一定的前行條件。


這幾天都在寫易卦,雖然卜卦比易經有趣許多,然而沒有易經,就沒辦法解卦,中華文化中的卜卦之術,大多與易經相關,佛教雖然不提倡卜卦,然而也有卜卦之術。

漢傳佛教有地藏占察法,不過這並非純粹的占卜之術,而藏傳佛教則比較多,相對常見的有吉祥天母,文殊菩薩與觀音等三種,但吉祥天母法的前行條件比較嚴苛,而文殊與觀音相對簡單,但也有一定的前行條件。

卜卦雖然能預知,但相對的也代表是定業,就如以火煮水,終有煮沸之時,所以煮沸則是定業,但定業能改嗎?

以火煮水,則水沸是定業,但因緣改變則結果不一定會發生,比如持續加水,抑或將燃燒的柴火減少,都有可能讓水無法煮沸,所以不管是地藏占察法或是藏傳的卜卦,都有遇到惡緣的改變之法。

易經卜卦當然也有,那些讓人感到乏味的行善之理,修身之法,不正是趨吉避凶的良方。

#卜卦 #易經 #文殊占卜 #觀音占卜 #吉祥天母 #地藏占察 #占察善惡業報經

巫與道。玄壇秘法

道藏玄壇秘法


 說到巫與道,就讓銀子想到
道藏玄壇秘法中的文殊咒,不過不管是否相同,大部分的狀態,還是分開好,畢竟人都有分別心,而分別雖有輕重,但細微處才是需要注意的。

#玄壇 #巫 #道 #文殊

書中自有黃金屋

​若束心太急,又則成病,氣發狂顛,是其候也。心若不動,又須放任,寬急得所。自恆調適,制而不著,放而不動,處喧無惡,涉事無惱者,此是真定。


看到鸞文,就想到這段經文,之前說到鸞文就像神明給的課題,讓學生去看書,如果對古文有興趣,其實也是滿有趣的,縱然增長不了智慧,至少也能獲得知識,雖然現在的教育,對於古文不重視,但書中自有黃金屋啊,經云:

​若束心太急,又則成病,氣發狂顛,是其候也。心若不動,又須放任,寬急得所。自恆調適,制而不著,放而不動,處喧無惡,涉事無惱者,此是真定。

​不以涉事無惱,故求多事;不以處喧無惡,強來就諠。以無事為真宅,有事為應跡。若水鏡之為鑒,則隨物而現形。善巧方便,唯能入定。慧發遲速,則不由人。

​勿令定中急急求慧,急則傷性,傷則無慧。若定不求慧而慧自生,此名真慧。慧而不用,實智若愚。益資定慧,雙美無極。
若定中念想,多感眾邪,妖精百魅,隨心應見。所見天尊、諸仙、真人,是其祥也。唯令定心之上,豁然無覆;定心之下,曠然無基。舊業日銷,新業不造。無所罣礙,迥脫塵籠。行而久之,自然得道。

#正統道藏 #洞玄部 #玉訣類 #洞玄靈寶定觀經


普門之誦

循此修習善法故, 吾信亦得暫增長, 善緣等同諸學人, 若得見此容獲益。


環環相扣財八數
一七二六三五財

比起佛的降魔之舉,一般人當然沒辦法如此,不過眾生既有佛性,那當然就能成佛,如"入菩薩行論"中云:

循此修習善法故,
吾信亦得暫增長,
善緣等同諸學人,
若得見此容獲益。

循序漸進的學習,就能邁向成佛之路,這就像抄經一樣,每個人寫字都有自己的風格,而經本上的描字,就如成佛的方法,一開始一定是格格不入,但耐心書寫,描久了之後,就會越來越像。

以世俗現象來說,就如易卦中的比卦 (水地比),比者附上,承上也,世間人迎合上意為吉,而修持則是依循脈承,先改變內心的想法,再進而改變行為,好比這數字相加,1+7,2+6,3+5,數字雖然不同,但結果都是8,修行也是如此,所以楞嚴經云:

歸元性無二,方便有多門,聖性無不通,順逆皆方便,初心入三昧,遲速不同倫。

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雖然不同,都是由練習而來,沒有捷徑可走,如果熟悉之後,就如抄經一樣,就算抄寫不同的經文,速度也會變快,因為專注力培養有成,運用在不同的事物上都能通用,而練習的方式,就如抄經一樣,給予範本後,依循範本練習,就能培養專注力與熟練度,也能對經文熟悉,進一步了解其中的道理。

修行的方式很多,但就如同數字的變化一樣,加起來都是8,將8橫著看,就變成∞,無限者,普門也,如普陀洛迦新志中云:

夫佛身充滿於法界,梵響量等於虛空。實普現於當前,亦無時而或斷。故寒空滿目,無非大士之顏;日夜潮聲,即是《普門》之誦。
豈必示現變化,始說神奇;遊戲神通,方增信仰乎?

所謂的普門,是殊途同歸,也是隨方設教,更是自在不執,正如普門品中云:

世尊!若有眾生聞是觀世音菩薩品自在之業,普門示現神通力者,當知是人功德不少。

#入菩薩行論 #普門品 #抄經 #楞嚴經




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

神通異想

入菩薩行論中云: ​ 欲護學處者,策勵當護心, 若不護此心,不能護學處。 若縱狂象心,受難無間獄, 未馴大狂象,為患不及此。 若以正念索,緊拴心狂象, 怖畏盡消除,福善悉獲至。 虎獅大象熊,蛇及一切敵, 有情地獄卒,惡神並羅剎, 唯由系此心,即攝彼一切, 調伏此一心,一切皆馴服。


下雨天滑手機,剛好看到某一平台上,網友分享的異想,會說是異想,是因為猛一看好像是很特別的論點,但實則禁不起思考,讓銀子我想到關於阿底峽尊者與宗喀巴尊者,對於神通的看法。
兩位尊者對於神通的看法大不相同,但根本卻是相同的,就如之前說到的無慧善導前五度,正等覺佛不能成,以佛教來說,神通由定而發,雖然有神通對於利益眾生有益處,但不是修行好壞的依據,相反的定勝於慧,雖有神通但掌控不好,反而對修行無益。
舉個例子,如果能知曉他人心中所想,有天遇到朋友,發現來找自己的朋友別有想法,或是在背後兩舌說壞話,或是想借力使力,但種種想法都對自己不利,站在利益眾生的角度,自然是勸戒提點,但如果慧觀不夠,反而自生煩惱,或是升起嗔心,對於修持自然有害。
或許有人會說,都能由定發通,想來智慧也夠,不過神通有能力高低,產生的方式也有不同,如果是如法修持而生,自然有一定的定力,又有師長指導,可能問題不大,但如果由往昔業果而生,如雜譬喻經中殺羊升天的典故,或是由鬼神外力而生,那問題就頗為麻煩。
正如"入菩薩行論"中云:
欲護學處者,策勵當護心,
若不護此心,不能護學處。
若縱狂象心,受難無間獄,
未馴大狂象,為患不及此。
若以正念索,緊拴心狂象,
怖畏盡消除,福善悉獲至。
虎獅大象熊,蛇及一切敵,
有情地獄卒,惡神並羅剎,
唯由系此心,即攝彼一切,
調伏此一心,一切皆馴服。
兩位尊者對於神通的看法,看似相悖,其實正是在不同的角度中,為後世眾生指出正確的道路,與避免走錯路的告誡,更何況縱然知他人所想,抑或因果變化,但度人還是需要智慧的,正如行論中云:
行為同凡愚,必墮三惡趣;
心欲赴聖境,何需近凡愚?
剎那成密友,須臾復結仇,
喜處亦生嗔,凡夫難取悅。
忠告則生嗔,反勸離諸善,
若不從彼語,瞋怒墮惡趣。
妒高競相等,傲卑讚復驕,
逆耳更生嗔,處俗怎得益?
伴愚必然生,自讚毀他過,
好談世間樂,無義不善事。
是故近親友,徒然自招損,
彼既無益我,吾亦未利彼,
故應遠凡愚。會時喜相迎,
亦莫太親密,善繫君子誼。
猶如蜂採蜜,為法化緣已,
如昔未謀面,淡然而處之。
所以說行菩薩道利益眾生,不是當個濫好人,或是八面玲瓏,自己不會游泳,還跳水救人,不是慈悲,是對自己殘忍,更何況如果還夾雜其他心思,那就離慈悲更遠了,所以說當天命人之前,還是先在石頭內修行比較好啊。
#入菩薩行論 #神通 #菩提道燈論 #阿底峽 #宗喀巴

2025年8月8日 星期五

三量。瑜伽師地論


佛教三藏典籍中,有部大乘起信論,就十分值得研讀。  論中問曰:有何因緣而造此論?  答曰:是因緣有八種。云何為八?  一者、因緣總相,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,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。


今天跟朋友聊天,剛好想到之前有次跟朋友談到麻瓜的信心,一般人昇起信心最快速的方法,大概就是神蹟感應,不過這世界上總有人跟銀子一樣既麻又瓜,雖然偶有神來一筆的啟發,但信心從何而來?

前幾天分享的入菩薩行論,是佛教大乘行者發心的標的,而發心之前,需要的則是信心,佛教三藏典籍中,有部大乘起信論,就十分值得研讀。

論中問曰:有何因緣而造此論?

答曰:是因緣有八種。云何為八?

一者、因緣總相,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,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。

二者、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,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。

三者、為令善根成熟眾生於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。

四者、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。

五者、為示方便消惡業障善護其心,遠離癡慢出邪網故。

六者、為示修習止觀,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。

七者、為示專念方便,生於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。

八者、為示利益勸修行故。有如是等因緣,所以造論。

要將世間法轉化為出世間法,需要有出離心,而出離心則更加需要信心,好比這世間人拜神,需有信仰之後,才能將神所教化之事落實在生活中,信心越大執行力越強,出世間法萬倍難於其上,信心則須更強,大乘菩薩除了具備出離心,還要有利益大眾的發心,信心更萬倍難於其上,所以如論中所言,基於這樣的緣故而立論。

如上所言,如果不以神蹟來做為信心的根源,那信心的依據,就須依靠於知識認知,而瑜伽師地論中有所謂的三量(現量,比量,聖教量),依此三量,麻瓜也能獲得信心,而且知識充足,就不容易被神棍洗腦了,可說是居家修行,外出閒聊,必備良藥!!

#入菩薩行論 #大乘起信論 #三量 #瑜伽師地論






2025年8月7日 星期四

憂波毱多與魔王

付法藏因緣傳中,有一段西天四祖憂波毱多尊者的故事,傳云: ​ 憂波毱多說是偈已。觀佛心至不覺為禮。魔言仁者。何故如此。答言波旬。我知世尊久已滅度。見此容貌若似覩佛。歡喜內發是故禮耳。魔復本形歸還天上。 ​


其實說到把魔王變護法,也非釋迦佛而已,在付法藏因緣傳中,有一段西天四祖憂波毱多尊者的故事,傳云:

憂波毱多說是偈已。觀佛心至不覺為禮。魔言仁者。何故如此。答言波旬。我知世尊久已滅度。見此容貌若似覩佛。歡喜內發是故禮耳。魔復本形歸還天上。


於第四日魔更來下。以大音聲普告一切。諸仁者。欲得富樂生人天中。欲求涅槃第一安隱。不見如來大悲說法。悉當往詣優波毱所。聽受妙法至心修行。


時摩突羅城男女大小。聞於尊者摧伏惡魔。百千萬人皆共雲集。憂波毱多上師子座。隨其所應說種種法。百千眾生得須陀洹道。萬八千人成阿羅漢。


魔王被尊者降伏後,還使用神通為尊者招生,讓當時的眾生來聽聞尊者說法,得道者眾多,不過尊者的得道因緣,還是來自於往昔當猴王時的緣起,


在無量劫前,憂留茶山有一位證得辟支佛果的尊者,帶著五百弟子勤修緣覺道;山的另一邊,則住了一群渴望升天的苦行外道,當時通稱為「仙人」。深山中還有五百獼猴,其猴王深具善根,常採擷花果去供養辟支佛。看到緣覺行者平日端坐思惟觀行,沉浸於法喜禪悅之中,獼猴王十分羨慕,也帶著猴子猴孫學跏趺坐。

緣覺行者日以繼夜地精進用功,不久即得道證果,入於涅槃,而獼猴們看到採來的花果都留在原處,失望地跑去拉行者的衣衫,才發現他們個個不動如山,已在定中捨報了。頓失依靠而心生悲惱的猴王,偶然一日,經過苦行仙人的住處,發現他們竟然睡在荊棘叢裡,有的學金雞獨立,或頭下腳上倒掛金鉤,或燃火炙身……種種折磨,使仙人們痛不欲生、命若懸絲。

猴王油然生起憐愍之心,帶著群猴動手清理環境,除去仙人身上的荊棘、糞土、灰燼,扶起他們僵直的身軀,令其放鬆、歇息……一陣忙碌之後,猴王帶頭結跏趺坐,靜靜地陪伴在仙人身邊,等待他們甦醒。

當仙人們悠緩地轉醒,驀然發現四周安坐著五百獼猴,散發出無比寧靜詳和的法界。仙人們面面相覷,獼猴王示意他們起身、一齊結跏趺坐……於是個個端坐繫念,一時間,超越了我相的執著,體悟緣起性空之理,亦無師自證辟支佛果。


因感念獼猴慈心助道,仙人們也採了許多香花供養牠們。 佛陀開示:即使在畜生道中,助道證果亦功不唐捐。當時的獼猴王即是薩遮(憂波毱多)的前生,雖處畜生道中,尚能自覺覺他,因此成就了日後不可思議的智慧辯才和廣大無礙的度眾勝緣。


僧眾們聽了之後,皆歡喜讚歎不己。


佛法教示的因緣果不虛,但不一定能在一世熟成,所以有時行善也不一定馬上得善報,但既有善因,必然有善果熟成的時候,如尊者的往昔因緣,有這樣的善因,才能成就尊者的證悟之果與降魔之力。


然而魔王護法,緣於尊者之德,若是沒有這樣的德行,那魔王的幫忙,就會成為墮落輪迴的因,畢竟當信徒眾多,錢財豐盈,名聲遠播時,其實才是考驗的開始,所謂的降魔就變成投降於魔了。

#憂波毱多 #魔王 #付法藏因緣傳 #護法

通靈與福德

金光明最勝王經中云:  爾時,世尊普告無量菩薩,及諸人天一切大眾:  汝等當知!我於無量無數大劫,勤修苦行,獲甚深法,菩提正因,已為汝說。汝等誰能發勇猛心,恭敬守護,我涅槃後,於此法門廣宣流布,能令正法久住世間?

之前看到YT影片,介紹了一位國外到過天堂的天才少女,自從去過天堂後,開啟了繪畫的天份,還畫出了一幅很特別的畫,上面寫了心想事成,刻苦練功,八個漢字,說到天才少女,媽祖應該也是,當時的通靈賢女,成了如今的天后,不過通靈賢女這四字,重點不在通靈,而在於賢。

所謂通靈,粗俗來說大概就是能溝通其他世界的靈,但靈有很多種類,而取決高低的在於德與福報,而福報又從德來,想來比通不通更重要的是賢德。

說到鬼神之說,鬼與神兩者之間,是頗為模糊的,除了先天神祇,一般判別的方法,傳統上在於受封,但不受封不代表就是惡,具有賢德對於一般人來說,也是歸類到神系之中,只是尚未功成果滿。

而人如果賢德,縱然因往昔業果,感招到比較低階的鬼神,反而可以攝受而成助力,好比這修行者最害怕的魔,魔王讓人聞之色變,但魔王又何嘗不是護法?

如金光明最勝王經中云:

爾時,世尊普告無量菩薩,及諸人天一切大眾:

汝等當知!我於無量無數大劫,勤修苦行,獲甚深法,菩提正因,已為汝說。汝等誰能發勇猛心,恭敬守護,我涅槃後,於此法門廣宣流布,能令正法久住世間?

爾時,眾中有六十俱胝諸大菩薩,六十俱胝諸天大眾,異口同音作如是語:

世尊!我等咸有欣樂之心,於佛世尊無量大劫勤修苦行,所獲甚深微妙之法菩提正因,恭敬護持,不惜身命。佛涅槃後,於此法門廣宣流布,當令正法久住世間。爾時,魔王子名曰商主合掌恭敬,說伽他曰:

若有受持此,
正義相應經;
不隨魔所行,
淨除魔惡業。
我等於此經,
亦當勤守護;
發大精進意,
隨處廣流通。

爾時,魔王合掌恭敬,說伽他曰:

若有持此經,
能伏諸煩惱;
如是眾生類,
擁護令安樂。
若有說是經,
諸魔不得便;
由佛威神故,
我當擁護彼。

一般人都以為,佛魔不兩立,但經典中佛感招魔王成為護法,只要修持金光明經,魔王就會來護持,那魔對於修持金光明經的行者,其實也是護法神,佛教中有這樣的記載,無獨有偶,精修金剛經的武財公也有,雖然一般人魔是不理你的,但冤親債主一定是很多的,武財公云:冤親亦成護法神,也是相同的道理,要心想事成,需要刻苦練功阿。


#通靈賢女 #金光明最勝王經 #魔 #護法 #冤親 #債主